最近,銀行開端發力營銷穩妥產品,銀保產品有重回銀行C位之勢。但是,銀保途徑署理出售中存在的違規現象也開端添加,多家銀行因署理出售穩妥事務不標準遭到監管問責。
《證券日報》記者造訪多家銀行網點後發現,一線出售人員在出售過程中存在不標準現象。比方,部分銀行客戶司理盲目擴展出售目標,有“隻為賣產品”之嫌;還有一部分銀行客戶司理在引薦穩妥產品時,存在誇張產品收益、隱秘部分信息、搞饑餓營銷等問題。
記者問詢多位顧客後了解到,他們在購買銀保產品時,並不知曉各項費用的存在,隻知道購買產品實踐取得的出資收益,並不清楚產品的保證內容。
銀保出售亟待強化合規
所謂銀保途徑署理出售,是指銀行與穩妥公司簽定托付署理協議,銀行經過營業網點等途徑署理出售穩妥產品,穩妥公司依照協議向銀行付出手續費。這是銀行穩妥最早呈現的一種協作方式,也是迄今為止最首要的協作方法。
一位穩妥業內人士表明,近年來穩妥營銷員繼續丟失,險企開端注重銀行途徑,以此衝擊保費規劃。本年1月份,銀保途徑完成的保費收入大增,既有特別時點的要素影響,也有險企對銀保途徑注重程度進步的原因。這從相關數據中也能得到印證。2020年,銀保途徑完成保費收入同比增加12.6%,保費總額重回萬億元級。
易觀高檔剖析師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明,銀保協刁難銀行運營也有積極影響。一方麵,銀行發力代銷事務可完成“多條腿走路”;另一方麵,銀行也企圖盤活本身客戶資源,挖掘潛力,從而發明更大價值。
但在銀行代銷穩妥產品過程中,不合規現象一再呈現。近來,《證券日報》記者造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後發現,部分客戶司理為了擴展出售目標,不考慮客戶的實在誌願和危險偏好,片麵地將分紅險、出資連接險、全能險出售給並無此類出資需求的客戶,比方一些中老年客戶和低收入者。此外,還有一部分銀行客戶司理在推銷穩妥產品時搞饑餓營銷。
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鄧女士日前向《證券日報》記者泄漏,她本計劃去銀行買理財,卻在銀行客戶司理介紹下購買了一款穩妥產品,銀行工作人員稱其回報率高。
“客戶司理說,這款產品是近期銀行暫時加的額度,額度不多,過幾天或許就沒額度了。我無法斷定‘額度少’是不是銀行職工假造的不實音訊,但這樣的宣揚的確促成了我的投保。”鄧女士表明。
《證券日報》記者還注意到,多家銀行理財司理隻對穩妥產品的年化預期收益率側重介紹,但對穩妥產品相關費用等要害信息隻字不提。而顧客終究取得的收益,其實是在扣除相關費用後的收益。
穩妥產品一般存在多種收費名字。以當時市場上暢銷的理財型險種“分身穩妥(全能型)”為例,記者對多家幹流穩妥公司的相關產品進行查詢後發現,購買該險種一般要收取初始費用、保單辦理費、危險辦理費。其間,初始費用相對較高。其間,一家穩妥公司的分身穩妥(全能型)產品,初始費用的收取份額為躉交穩妥費用的2.5%,追加穩妥費的初始費用收取份額也為2.5%。假如顧客提早退保,還要收取退保費。假如顧客挑選在購買後第1年退保的話,將收取個人賬戶價值的5%作為退保費;第2年退保,將收取個人賬戶價值的4%,以此類推。
近年來發生的銀保產品膠葛,大多問題都呈現在上述收費名字上。特別是未到投保年限的,顧客要想提早退保,就會發生很多“扣費”。記者在查詢中發現,關於上述收費項目,假如顧客不自動問詢,銀行客戶司理在介紹產品時很少自動闡明。
一位顧客向記者反映,他以往隻重視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凹凸,往往忽視相關產品各項費用的規則。“僅僅聽客戶司理介紹一下產品,自己連產品闡明書都很少去看,看也看不懂。”
業內人士提示稱,現在銀行代銷的穩妥產品都有具體的產品闡明書。收益測算方麵,一般所發布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是已扣除產品相關費用的實踐收益。顧客在購買穩妥產品前,應該先看清上述闡明。
記者還注意到,近期有不少顧客在第三方投訴途徑【進入黑貓投訴】發布投訴帖,直指銀行工作人員以詐騙誤導的方式坑害老年人購買穩妥、假貸搭售穩妥產品以及退保麵對丟失等各類問題。
遏止亂象需多方發力
本年以來,銀保監會針對商業銀行署理穩妥事務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已開出多張罰單。例如,銀保監會本年3月份發表的行政處分決定書顯現,3家股份製銀行的信用卡中心在代銷穩妥行為中,存在誇張穩妥職責等出售誤導行為,別離被罰款10萬元。此外,還有多家銀行因“假貸搭售穩妥產品”等違規行為被監管部門處分。3月11日,海南銀保監局發布的行政處分信息顯現,一家股份製銀行海口分行因在假貸時搭售穩妥產品,被罰款10萬元。
商業銀行代銷穩妥產品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為何到現在仍難以根除?蘇筱芮剖析以為,首要源於三方麵原因:一是部分銀行的辦理準則存在缺點,對借款時搭售穩妥產品等方麵的問題疏於辦理,合規認識短缺;二是部分銀行內控水平缺少,事務人員辦理能力有待進步,需求對相關人員加強出售流程辦理;三是相關行為的違規本錢太低,違規後的處分力度缺少震懾力。
“代銷亂象頻出,從外表上看是查核機製和監督方麵存在的問題,但本質上仍是服務認識缺少的問題。”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明,現在仍有部分金融機構並沒有樹立起“以用戶為本”的企業文化和理念,尚未從粗豪式開展方式中走出來,對顧客權益的維護浮於外表、流於方式。
蘇筱芮以為,遏止銀保途徑署理出售穩妥產品時呈現違規行為,需求參加各方共同發力。銀行需求在準則上不斷完善,針對銀行產品的出售流程、金融顧客權益維護準則等方麵加強標準,在出售產品前充沛尊重顧客的知情權和挑選權,照實發表產品概況;出售後要完善相關投訴、爭議處理機製。
薛洪言以為,監管部門全麵強化顧客權益維護,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銀行業和穩妥業健康可繼續開展。跟著銀行事務全麵線上化、數字化,供應側將愈加擁堵,市場競爭也將日趨激烈。在此布景下,顧客的話語權將越來越強,隻要真實“以用戶為本”,做好顧客權益維護,才幹取得顧客的認可。
一位穩妥從業人員表明,顧客在購買穩妥產品時也要進步警覺,應穩重看待合同中的預期收益與承當的危險是否對等。
本報記者 彭 妍
來曆: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