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5 07:25:32 阅读: 34次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即使在充分競爭的行業中,創投依然屬於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最直觀的表現便是投資人工作節奏很快,每年的工作日不到250天,一些投資經理全年出差的時間超過200天。
用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的話來說,這是一個信息、資金和人力都高度密集的行業。
但是在2024年,隨著私募股權基金與創業投資基金組成的一級市場整體“降溫”,國內一些投資機構開始放緩投資節奏,投資人出手普遍更加謹慎。
謹慎的背後是焦慮。從去年的數據來看,投資人確實有焦慮的理由。據投中研究院統計,2024年新設基金數量規模同比減少41.9%,募資市場迎來腰斬。募資、退出、國資……無論哪個話題都能觸發投資人的焦慮,哪怕他們被視為天生的“理性樂觀派”。
“如果大家都後退一步,沒有後退的人給人的觀感是在前進,其實他的位置沒有變化。”李浩便是在2024年沒有“後退”的投資人,他的工作節奏沒有放慢,仍在感慨時間不夠用。“任何組織的運轉如同長跑,最好圍繞一個節奏前進。”
焦慮沒有任何意義
作為國內頭部硬科技投資機構,中科創星2024年出手超70次,投資金額超過18億元,出手頻次在國內的早期投資機構中位列第一。中科創星已經連續3年保持這樣的出手頻率,2024年的投資數量甚至有所增長。
李浩拒絕焦慮,他認為焦慮沒有任何意義。“焦慮源自短期期望過高,長期期望不足。十餘年前我開始科創投資時,從未想過國內的科創環境能夠達到今天的水平,不僅專門推出科創板,中小板、創業板都對企業的科技屬性提出要求。”
“自己的感受取決於在多長的時間維度看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我們認為未來30——50年都是中國科技創業的黃金時代。因此從長期視角來看,短期波動並不重要,這也是過去一年工作節奏沒有放緩的原因。”李浩避免關注當下“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沉下心幹事,從中發現更多積極因素。
比如國資是一級市場當下繞不開的話題。一方麵,國資特別是地方國資正成為一級市場募資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麵,國資也在親自“下場”投資,其種種非市場化行為引發市場討論。但是李浩並不認同將國資與民資對立的情緒,他也確實感受到地方政府對於創投認知的轉變。
“過去地方政府對於創投的認知確實更多停留在招商引資的層麵,希望通過其創造更多的稅收和就業,這其實低估了創投的力量。如今更多地方政府認識到創投對於一座城市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產業起到決定性作用,隻是可能需要10年、20年才能看到成果。”
李浩對於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的學習能力感到驚訝。“有地方政府領導會組織讀書會,近期他們學習的內容就是國家創新體係建設,閱讀包括美國科學政策的‘開山之作’《科學:無盡的前沿》等在內的一係列介紹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創新體係建設的書籍,領導之間會交流閱讀感受,還邀請我參與讀書會進行分享。”
李浩感到,他們閱讀這些書籍不僅為了工作,還出於情懷,同時也能從中獲得新知的快樂,這種認知的轉變需要時間。
隻能適應甚至享受規律
拉長思考問題的時間維度能夠避免焦慮,而作為投資人,真正讓李浩感到興奮的還是持續發掘優質項目。
“這就像冬天時從空中俯視,目之所及都是枯枝敗葉,但是在枯枝敗葉之下可能就有新的生命在孕育,它們可能會在下一個春天迅速成長為一片新的森林,而冬天過去一定是春天,相比於思考春天還有多久才能到,更要在冬天時做足儲備。”
硬科技項目仍然是李浩關注的重點。對於一些仍在進行同質化競爭的企業,確實在當下的經濟轉型過程中受到較大影響。企業需要具備差異化競爭能力,不斷創造新的市場需求。中科創星投資的500多個項目均是有核心技術的硬科技項目,一些優質項目在2024年發展勢頭相當不錯,被投企業融資額去年實現增長,超過140億元。
盡管對於李浩這樣的資深投資人而言,對於各種創業項目已經足夠淡定,但是去年依然有讓他印象深刻的項目。浮空風力發電項目北京臨—雲川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臨—雲川”)便是其中之一。
所謂“浮空風力發電”簡單來說就是將風力發電機搬到空中,利用長年不斷的高空風,避免陸上與海上風電出力不穩定的問題,成為穩定的綠色電源。
用李浩的話來說,他從中看到新一代創業者在顛覆式創新上的想象力,創業團隊的平均年齡不到32歲。
當中科創星接觸到臨—雲川時,公司首席執行官頓天瑞正苦惱於融資。很長一段時間,頓天瑞都是投融資圈的“小白”,VC對於他隻代表維生素C。臨—雲川最初也將融資的希望寄托於外資機構,但是外資機構會要求公司離開中國土壤,如將供應鏈轉移至東南亞,或是前期實驗需要在公海進行。
臨—雲川的創始團隊當時對於國內投資機構缺少信心。“很多投資機構都會詢問公司理念,‘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能源支柱’,當我做出這樣的回答後,曾經有國內的投資人在我麵前大笑,這也是我一段時間內不願意與國內投資機構接觸的原因。”相比於受到打擊,頓天瑞更感到無語。
直到在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一場會議上,臨-雲川的創始團隊才了解到中科創星,在當年8月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與中科創星取得聯係,此後中科創星迅速完成盡調。中科創星在2024在10月初便做出投資決定,完成千萬級的“種子+”輪獨投。
在頓天瑞的印象中,李浩在聽到臨—雲川的願景後很淡然,沒有笑,隻是關心如何實現這樣的願景。頓天瑞至此打破了國內投資機構沒有能力與品味投資硬科技初創公司的執念。
其實,李浩在過去一年也明顯感受到創業者的變化,那就是更加冷靜務實,很難見到“狂熱”的創業者。“一方麵創業者對於公司估值的期待降低,另一方麵創業者會更細致地評估與投資機構之間的適配性,找到更合適的合作夥伴,而非像過去一樣傾向於簡單接受給出更高估值的機構投資。‘人和’對於早期項目而言至關重要,投資機構與初創企業之間能否協同有時候可能決定企業生死。”
而臨—雲川之所以打動李浩,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創始團隊不太關注短期收益,對企業有5年、10年的長期規劃。“你能明顯感受到他們對做成這件事所帶來的成就感的渴望大於對財富的渴望,而上一代創業者可能會將理想與財富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麵對更加冷靜務實的創業者,以及略有回調的項目估值,李浩認為2024年一些項目相對來說處於價格窪地,是一個更好的出手時機。
“投資機構是在配置資源,將資金投給應該支持的企業,否則就是對社會財富的浪費,當下的環境反而為機構更加理性地配置資源創造了有利環境,在市場熱度較高時,項目如果在投資人的競爭中拿到了不該拿到的錢,不僅傷害投資人,也會傷害企業自身。”
“經濟周期總有起落,規律沒有對錯,隻能適應,甚至享受。”在這個冬天,李浩依然能找到足夠保持樂觀的理由。
記者:陳惟杉
⠀